本文转自:黄冈日报
团风县王亚南学校 汪飞
“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。”缺憾是世间常态,教育亦常陷“完美”迷途。教师被“无懈可击”人设捆绑,教育者用统一标尺丈量学生,课堂被预设流程掌控。但教育并非对“完美”的单向追逐,而是在接纳缺憾、包容差异中,让师生生命回归真实,个性挣脱束缚,思维迸发活力——那些“不完美”的褶皱里,藏着教育最动人的光芒。
教师:卸“完美枷锁”,以真实叩击心灵
传统认知中,教师被默认为“完美”代名词:需精通知识、始终从容,在课堂上展现无懈可击的专业形象。这种期待化作枷锁,让教师如履薄冰:怕板书出错、怕答不出问题、怕暴露情绪,最终陷入“表演式教学”。
教师的“不完美”,是连接师生心灵的桥梁。坦诚“这个知识点需再查证”,传递的是求真务实;承认“讲解不够清晰”,流露的是平等尊重。这种真实打破单向灌输,让教育成为师生双向成长之旅:教师在接纳缺憾中精进,学生在见证真实中学会包容,教育的温度便在坦诚中传递。
学生:破“标准牢笼”,以包容点亮个性
教育最容易陷入的误区,是用“分数”单一尺子去衡量学生。每个学生都是一粒独特的种子:或喜阳善互动,或耐阴爱思考,或花期早显学业优势,或花期晚藏兴趣潜力。若以统一标准修剪,只会扼杀个性与可能。
教学中,“不完美”的学生往往鲜活:混淆“的得地”的男生,能写出充满想象力的冒险故事;语文课爱讲话的女生,背文言文天赋异禀;看似“难管”的后排学生,会主动帮同学订正作业。然而,目前过度关注成绩的评价体系,常让我们忽略了学生的这些特质。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塑造“标准件”,而是为不同种子找适宜土壤——给爱写作的学生展示平台,给擅长古文的学生拓展阅读,给有责任心的学生管理机会。只有打破“完美标准”,才能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的光芒。
课堂:脱“完美框架”,以开放激活思维
不少教师执着于“完美课堂”:流程环环相扣、时间精准到分、答案贴合预设。这类课堂看似高效,实则如精心编排的剧本,学生则沦为被动“演员”,没有自主思考与探索的空间,生命力逐渐流失。
“不完美课堂”却满是惊喜与可能:它没有固定的剧本,允许“意外”发生——学生的刁钻提问、讨论中的争执、实验中的失误,看似打乱了教学节奏,实则让学生从“知识容器”变为“探索者”。他们在质疑中明晰观点,在争论中梳理思路,在失误中总结经验,从而成为真正的收获者。
真正的课堂应是开放灵动的:允许“离谱”猜想,接纳“不全面”回答,包容“小混乱”讨论。因为那些偏离预设的“小插曲”,正是思维成长的契机。比起记知识点,学会独立思考、合作解决问题,才是课堂的核心价值。
教育不是追逐“完美”,而是与“不完美”共处的旅程。教师放下人设,以真实赢得信任;教育者打破标准,以包容保护个性;课堂挣脱框架,以开放激发思维。当我们拥抱教育的不完美,便会发现:那些曾被视作“瑕疵”的部分,恰是教育最动人的风景。
唯有如此,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滋养生命的土壤,不催花期、不迫花形,只予阳光雨露,让每个生命按照自己的节奏,绽放独一无二的光彩。
诚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